2024/4/20 19:46:05
 
English     办公OA     邮箱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农村实用技术信息
 
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孙丽华

摘要:本文详细分析了大豆胞囊线虫的发病规律、发生因素及传播途径,并提出了合理轮作、应用抗胞囊线虫大豆品种、使用环保型重迎茬大豆专用肥等比较经济、有效、无污染的综合防治措施。
      商丘市地处河南省东部,是我国夏大豆主产区之一,常年大豆种植面积6.5万 hm2 左右。大豆胞囊线虫病是近年来本市大豆主要病虫害之一。由于病源的不断积累、传播,该病害的危害面积不断扩大、程度逐年加重。2004年以来,笔者对影响该病虫害发生的因素及防治技术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1 危害情况
      2002年大豆胞囊线虫病上升为商丘市大豆的主要病虫害,当时大豆受害面积450 hm2;2003年发生面积达960 hm2;2004年危害面积进一步扩大至1 830 hm2;2005年危害面积迅速扩大至3 640 hm2,占商丘市大豆面积的5.6%,受害严重的大豆田每667 m2仅收67.5 kg;2006年发生相对较轻,发生面积1 470 hm2;2007年、2008年7月中旬,对全市9个县(市、区)开展了普查,结果发现全市各县(市、区)均有发生,病害分布面积占普查面积的42.6%。该病害在局部地区危害更为严重,仅永城市就造成72 hm2大豆田毁种。该病虫害在田间分布不均匀,常成团、成片发生。
      大豆胞囊线虫病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内均可发病,受到大豆胞囊线虫侵染的大豆植株明显矮化,叶片褪绿变黄,叶片瘦弱,呈缺水、缺氮状。病株根系不发达,根瘤稀少,形成大量须根,须根上附有大量白色胞囊,后期胞囊形成褐色脱落至土中。在苗期可造成死苗,若在大豆开花前、后侵染,病株生长迟缓,植株枯黄,矮化,叶片自下而上逐渐失绿黄化,开花少,结荚率低、豆粒干瘪,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及品质,且感病后的大豆植株很容易被土壤中的其它病原菌侵害,根腐病等病害发生严重,结荚少、荚秕、粒少、产量低。发病越早,为害越重,受害的大豆田一般降低产量10% ~ 20%,严重地块可达50%以上,甚至绝收。
      2 发病规律及原因
      2.1 发病规律。大豆胞囊线虫病原为大豆胞囊线,属异皮科胞囊线虫属。该线虫为定居型内寄生性线虫,整个危害阶段都在根输导组织处进行。大豆胞囊内的卵在适宜的土壤温度(20 ℃ ~ 30 ℃)和水分条件下开始孵化出二龄幼虫,二龄幼虫受到大豆根系分泌物的引诱, 向根系分泌物加浓的方向运动,在大豆根尖伸长区的某一点开始侵入活动,先用口针反复穿刺根的表皮细胞,虫体进入根的组织内,最后在根系输导组织的中柱鞘处固定下来。在线虫食道腺分泌物的作用下,线虫在寄主根的取食点形成合胞体。胞囊线虫的幼虫在合胞体内取食,大豆植株光合作用产物被传输到合胞体内,供胞囊线虫的幼虫吸收和利用,影响大豆植株本身利用,等胞囊线虫幼虫发育成成虫后,成熟雌虫交配后在体内产卵,死亡后表皮变厚,变硬,形成胞囊,合胞体随之消失。
      大豆胞囊线虫主要以胞囊在土壤中越冬,带有胞囊的土块也可混杂在种子中成为初侵染源。含有大量卵的胞囊对不良环境适应力极强,在土壤中的生活力一般可保持3 ~ 4年,在无寄主植物存在的情况下可存活几年甚至十几年。
      2.2 发病原因。在调查中发现,影响大豆胞囊线虫病发生程度的因素除了土壤中胞囊密度之外,主要还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2.2.1 品种抗病性。不同大豆品种间的抗、耐病性存在明显差异。在发病普遍的永城市调查中发现,所有大豆品种均有发病的现象,只是其轻重不同,由于农户种植品种较多,较乱,发病最严重的平均病株率为78.6%,病情指数为65.4;发病一般的,平均病株率为46.7%,病情指数为21.7;发病较轻的,平均病株率为10.6%。
      2.2.2 气候条件。播种期间土壤温、湿度适宜的年份发生较重。通过2004 ~ 2008年的观察,该病在大豆播种后30 d左右(7月中旬)即可表现症状。对近4年来苗期危害情况分析发现,大豆出土后(6月中、下旬)天气温度高、土壤湿润,不利病害发生;而天气凉爽,土壤湿度小有利病害发生。2005年6月中、下旬天气凉爽,土壤湿度小,有利胞囊线虫的幼虫孵化、侵染危害,发病程度较重;2006年同期,温度相对较高,湿度偏大,对胞囊线虫幼虫的孵化和侵染不利,危害相对较轻,2006年发病面积比2005年有所下降。一般在干旱条件下,大豆胞囊线虫的繁殖力强,温度对大豆胞囊线虫影响也很大,土温10 ℃以下线虫发育停止,35 ℃以上幼虫不能发育成成虫,适宜生长温度为17 ℃ ~ 28 ℃。
      2.2.3 土壤条件。调查中发现不同土质发病程度不同。砂壤土、壤土发病较重,黏重土壤发病较轻。由于砂壤土、壤土结构松散,通气良好,降雨和灌水后下渗较快,土壤含水量适中,适宜线虫活动和繁殖。反之黏土通透性差,氧气不足,线虫死亡率高,不利线虫发育。碱性土壤更适合线虫生活,当pH值低于5时线虫几乎不能繁殖;pH值高的土壤中胞囊数量也多。就商丘市范围来看,胞囊线虫发生较重的民权、夏邑东部、虞城中南部、宁陵、永城西部等14个乡(镇)均是壤土和砂壤土质;而永城中东部、虞城北部、柘城大部、夏邑中西部等30个乡(镇)土壤为黏土,普遍发生较轻。
      2.2.4 轮作制度。大豆连作地发病严重,轮作地发病轻。禾本科作物根系分泌物能刺激线虫卵孵化的物质,使2龄幼虫孵化后找不到寄主而死亡,因此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可以防止此病。
      2.2.5 肥力因素。肥力好的地块发病相对较轻,旱、薄地发病较重。土壤肥力水平高的平原灌区,大豆生长健壮,抗逆力强,因此发病较轻;旱、薄地土壤肥力差,无水浇条件,大豆生长弱,易感病。如夏邑韩镇乡张庄村两块相邻大豆田,种植品种相同,其中一农户每667 m2施45%复合肥(N∶P∶K=15∶15∶15)20 kg,病情指数为72.3;而另一农户每667 m2施相同肥料35 kg,病情指数为41.4。
      3 大豆胞囊线虫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大豆胞囊线虫发育成熟后,胞囊从大豆的根表脱落下来并保存在土壤中,因此,大豆胞囊线虫的传播都是与土壤有关的土传方式。
      3.1 由水分引起的传播。通过水分传播的大豆胞囊线虫主要发生在坡地。主要是由天然降水引起的地表径流将高坡土壤中胞囊冲至低坡处。
      3.2 由风引起的传播。分布在地表的胞囊,能够在较大的风力作用下,随风吹至其它地块。
      3.3 由田间机械作业引起的传播。当播种机、中耕犁、翻耙机等田间作业机械在含有胞囊的地块作业后,有时不能及时清除残留的土壤,这部分土壤可能含有胞囊,当这些机械再到别的不含胞囊的地块作业时,便成了胞囊的传播源。
      4 综合防治措施
      4.1 种植抗、耐病品种。种植抗、耐病品种是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由于该病原致病性强,品种间对胞囊线虫的抗性差异显著。目前尚无抗病品种,但可选用一些耐病品种,一般这类品种适应性强,根系发达,长势壮,如商豆1099、荷豆12、郑92116等。我国抗源丰富,东北地区近年来选育出了一些抗、耐病品种,抗线3号、抗线4号和抗线5号效果很好,育种工作者可以利用这些抗性资源,选育出适合黄淮地区种植的夏大豆品种。
      4.2 合理轮作。大豆胞囊线虫是专性寄生物,而且寄主范围很窄,仅限于豆科作物,可以轮作非寄生作物使胞囊线虫找不到合适寄主而死亡。轮作的非寄主作物主要包括禾本科、十字花科、茄科等。在前作大豆胞囊线虫危害症状不明显的地块,应轮作3年以上非豆科作物;在前作大豆胞囊线虫危害症状明显的地块应实行8年以上的轮作制。实行水、旱轮作防效更好,可降低土壤中胞囊线虫的种群密度。
      4.3 加强栽培管理。适当提前播种,并避免播种过深,促使大豆早发育,根系提前发育健壮,有效避开线虫幼虫侵染高峰期。适当增施有机肥、磷钾肥和微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植株生长,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作物抗性,同时也能活化土壤中的微生物,增加土壤中线虫天敌微生物的数量,可有效地降低该病的危害程度。
      4.4 药剂防治。常用的杀线剂有3类:种衣剂、熏蒸剂和非熏蒸剂。一般应用较方便实用的是含有杀虫剂的种衣剂;熏蒸剂大面积使用较困难;非熏蒸剂如涕灭威等多随同播种一同施入土壤中,防效显著,但药剂毒性较大,一般不提倡使用。
      4.5 生物防治。由于化学药剂防治常带来一系列的污染问题,目前,生物防治已成为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病的研究热点。现在生产上应用的有微生物磷钾制剂、营养活化拌种剂、速发2号种衣剂、环保型重迎茬大豆专用肥等。环保型重迎茬大豆专用肥是天津市福升肥料公司研制生产的抗胞囊线虫大豆专用肥。试验表明,该专用肥具有以下功效:第一,能杀死大豆胞囊线虫虫卵,起到预防作用;第二,能为大豆生长发育提供全价、均衡的营养成分,促进大豆的生长发育;第三,该专用肥含有活力素,能促进专用肥肥效的发挥;第四,该专用肥全部由肥料构成,不含农药,没有残毒危害,不影响大豆品质。施用环保型大豆专用肥的地块其籽粒产量、百粒重、株高、生育期都明显好于对照,其产量185.45 kg/667 m2,比施磷酸二铵的产量134.58 kg/667 m2,增产50.87 kg/667 m2;株高82.40 cm,比施磷酸二铵的增高11.80 cm;生育期102 d, 比施磷酸二铵的提前4 d; 百粒重17.80 g,比施磷酸二铵的增加2.40 g。
      参考文献
      [1]刘维志. 植物病原线虫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孙玉秋,许艳丽,潘凤娟,等. 大豆胞囊线虫病的识别与综合防治[J]. 大豆通报,2007,2: 21 ~ 22.
      [3]朱知运,包河军,董汉文,等. 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发病规律及其预防措施[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02,4:7 ~ 8.
      [4]张玉华. 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危害与防治[J]. 大豆通报,1995,5:26 ~ 27.
      [5]马兰,陈效杰,姚文秋,等. 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大豆胞囊线虫防治技术研究[J]. 大豆科学,2007,26(2):218 ~ 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