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2 2:11:19
 
English     办公OA     邮箱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农村实用技术信息
 
甘薯黑痣病发生和防治技术
郭泉龙

甘薯是河北易县主要粮食作物,近几年来种植面积都在10万亩以上,成为该县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一大支柱作物。但随着甘薯连年种植,各种病害也相继发生,特别是甘薯黑痣病,自1998年以来逐年加重,一般地块病块率达5.3%以上,贮藏期病块率达10%左右,最高的达90%以上。
      1 为害症状及发生规律
      主要为害甘薯地下薯块,病斑仅限于皮层,不深入组织内部,不妨碍食用和品质,无苦味,生长期间地上茎、叶无症状。初生浅褐色小斑点,后扩展成黑褐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大斑。收获时,薯块表皮有黑褐色病斑,象黑痣,湿度大时,病部生灰黑色霉层。受害病薯易失水,逐渐干缩,影响质量和食用价值。发病重时,病部硬化,产生微细龟裂。贮藏期间薯块发病对发芽有一定影响。
      2 影响发病的因素
      2.1 温湿度。该病发病温度在6 ℃ ~ 32 ℃,传播的最适宜温度为30 ℃ ~ 32 ℃,贮藏期间,窖温升高,温度、湿度适宜,可引起全窖薯块发生黑皮;夏秋两季多雨、受涝、地势低洼或排水不良、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土壤粘重及盐碱地发病重。由于近年来水利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大水漫灌加重了该病传播。
      2.2 菌源。大面积连年种植甘薯,病薯和薯苗带菌量得到有效积累,加上施用未腐熟粪肥,均加大了菌源数量。
      2.3 易感品种。近年来该县推广的品种,品质较好,商品价值高,但均不抗黑痣病。
      3 综合防治措施
      3.1 选用无病种薯,培育无病壮苗,建立无病留种田。
      3.2 栽培措施。春薯可适当晚栽,能减轻黑痣病发生;注意排涝,减少土壤湿度;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与禾本科作物3年以上的轮作。
      3.3 化学防治措施
      3.3.1 苗床育秧期。不用病薯块做种薯,对无病薯块也要进行药剂处理。方法是用50%纯品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或纯品甲基托布津1 000倍浸泡10分钟进行消毒。浸泡后的药液要泼在苗床上,注意不要用复方多菌灵或复方甲基托布津,以免有效成份不够,影响防治效果。剪下的薯苗用上述药液浸泡根部(约10厘米)10分钟。连根拔下的薯苗要将根部剪掉后再浸泡。苗床上若发现病薯要立即深埋或烧毁处理。
      3.3.2 大田栽植期。大田栽秧时,亩用50%纯品多菌灵1 ~ 3公斤兑细土,浇水栽秧后,施药土,最后覆土,可杀灭土壤中的黑痣病菌。
      3.3.3 收获期。首先要做到适时收获,一般在寒露至霜降之间,具体时间以当地日平均气温在15 ℃左右为宜。若收获过晚,薯块容易遭受霜冻,利于黑痣病菌侵入。收获后要用50%纯品多菌灵浸沾后晒2 ~ 3天,使薯块伤口干燥,可抑制薯块病菌侵入。也可先在屋内干燥处晾放10 ~ 15天(堆0.3 ~ 0.7米即可),渡过薯块旺盛呼吸阶段,迫使薯块进入休眠状态,然后再入窖。
      3.3.4 贮藏期。甘薯贮藏期窖温要控制在12 ℃ ~ 15 ℃之间,如果温度低于9 ℃,甘薯易受冻害,诱发黑痣病或其它病害。若温度高于17 ℃,甘薯极易在发芽生根,且利于黑痣病的发生。观察窖温的方法是:用细绳将温度计从井眼控气孔伸入井底,10分钟后拉出观察,当温度低于9 ℃时,减小通风孔口,高于17 ℃时,扩大通风量,每隔15天观察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