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任领导 人物风采 卓越成就 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人物风采
   韩泽林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韩泽林(1916~2011)男,河北永年人。1946 年国立西北农学院农学专业毕业,先后在北平农事试验场石家庄工作站、晋察冀边区农业试验场、华北农业试验场、河北省农业试验场、河北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1974 年到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曾任棉花研究所育种室主任,全国棉花专家顾问组成员,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1981 年套改为高级农艺师,是第二、四届省政协委员,第六届省人大常委、第七届省人大代表。1957 年获首届全国农业劳动模范,2007 年获河北省十大新闻人物。
      自 1958 年开展棉花远缘杂交研究,采用桥梁亲本、多父本、姊妹交、复交、组织培养、理化诱变、单倍体纯合、定向胁迫选择等方法,解决了远缘杂交后代 “ 疯狂 ” 分离的难题,实现了优质、抗病、丰产等主要性状的聚合,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资源材料 657 份。其中,高产亲本海陆 1-1,高产、抗病亲本 FR2-2,抗病、优质、丰产型材料海陆野 96-3 等 3 个极具利用价值的骨干种质系在育种上被广泛利用。据统计,截至 2004 年,利用这 3 个材料作亲本育成品种 48 个,有 5 个品种先后列入国家和河北省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9 个品种获省部级奖励。这些品种占河北省同期推广品种的 67.1%,不但推广到黄河流域,在长江流域和新疆内陆棉区也有一定面积。“ 优质棉花种质资源创制与利用 ”2005 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野生与特色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研究 ”2006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主持培育的 “ 石家庄 353”、“ 石短 5 号 ” 是河北省最早通过审定的棉花品种。“ 石家庄 353” 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平均比当时的主栽品种斯字棉 2B 增产10% 以上,1957 年开始推广。1958~1961 年,“ 石短 5 号 ” 参加黄河流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表现高产优质,由农业部定为全国棉花区域化良种,在生产上种植长达 22 年之久。之后培育的“ 冀邯2 号”、“ 冀邯3 号”、“ 冀邯5 号” 棉花品种也在棉花生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石短 5 号品种选育 ”、“ 冀邯 3 号品种选育 ”、“ 冀邯 5 号品种选育 ”1978 年分别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作为主研人参加完成的“ 棉花新品种冀棉10 号的选育”1988 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 世纪 70 年代初,主持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一方面筛选高优势组合,另一方面研究解决制种困难问题。首次提出选配组合的两个亲本的纤维长度相差不超过 1.5mm,其杂种二代的纤维品质不影响纺织工业用棉,肯定了杂种二代的利用价值。主持完成的 “ 棉花杂种优势利用 ”1979 年获省科技成果四等奖。1983 年组建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室,选配高优势杂交种,研究改进制种技术。参加育成了可以利用二代的棉花杂交种 “ 冀棉 18”,为河北省棉花杂交种二代利用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棉花杂交种冀棉 18 的选育及应用 ”1994 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6 年退休后仍然工作在科研、生产第一线。1991~1993 年,在我国率先明确提出建立中长绒棉生产基地,生产优质原棉,提高纺织企业产品档次,并继续利用远缘杂交方法创新种质资源。在长达 60 多年的棉花科研生涯中,创造了大量棉花育种材料,积累了丰富的棉花育种经验,培养了众多棉花科研骨干,为河北省乃至全国棉花育种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2009 年获首届 “ 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
      代表性论著:参编《中国棉花栽培学》第一版(1959 年上海科技出版社)。


值得赞美的“铺路石”
作者:   单位:棉花研究所   时间:2014/7/18 0:00:00

自人类打制出第一件石器,科学便开始了发展。它就像一架以探索精神为动力巨型战车,载着先民们创造的成果,从远古隆隆驶来,并带着现代人的希望向未来飞驰而去。
      科学发展史上,有太多的大人物被纪念和敬仰,他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辛勤汗水,推动着科学的进步,在科学的里程碑上镌刻下了自己的名字,赢得了生前身后的荣耀。
      但科学之路无坦途,大人物的推动固不可少,基础工作更需有人来做。有道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当遇到险阻,还需有人承载起科学的大车,让它从自己身躯上驶过,有时要以青春乃至生命作出献祭。因此,同前者一样,这些平凡的“小人物”,同样为科学发展作出着贡献。只不过他们是幕后的英雄,沉默的巨人。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说:“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充当科学发展路上的一块合格的铺路石。”“铺路石”,这是何等的境界呵!而他的言下之意则是合格的“铺路石”不好当。它需怎样的品质?怎样才算合格?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所的育种专家韩泽林用自身行动作了诠释。
      这位比袁隆平搞杂交水稻还早的科学家,痴心育棉60年,心无旁骛,凭着高超技艺为棉花远缘杂交默默奉献。坚定的人生信念,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厚的理论基础,是他动力的源泉。面对不解与非议,他坚持自己的理想,坚信工作的意义。因此他能顶得住责难,经得起险阻,锲而不舍,一路走来。俗话说艺高才能胆大,由此看来,合格的铺路石,首先要够“硬”。唯有如此才能经科学的重压与碾轧,这是一种本领。
      此外,做“铺路石”还须有毅力,科研探索,靠的是潜心静气刻苦钻研,“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任由他喧闹浮华,我自岿然不动。这种心境正是现代人所缺乏的,尤其近些年,世俗浮躁的渗入,使得科学界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学术造假时有耳闻,这是对科学精神的背叛,使科学为之蒙羞。如此环境下,像韩泽林那样,一辈子离不开土地、离不开农民,为了理想与信念忘我工作,更是弥足珍贵。所以,合格铺路石的第二个条件就是“恒”,因为科研经不起反复折腾,这是一种定力。
      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轰轰烈烈太少,平平淡淡甚多,科研也是如此。扎扎实实把平淡之事干好,亦属不易。材料工作是基础,很辛苦,却无名利可言。清冷的环境、繁复的工作、超常的付出,韩泽林坚持了下来,他撑起了科学,也成就了别人,对此他无怨无悔,甘之若饴。就是这点滴的平凡,却铸就了他的伟大与崇高。因此,铺路石的第三要件就是“甘”,甘于为大局牺牲小我,甘于为别人提供臂膀,这是一种境界。
      70多年前,鲁迅先生曾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而今,在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中,这些代表着科学奉献精神的“铺路石”不也是我们国家的筋骨与脊梁么?因此,我们不该、也不能忘记他们。而且还要讴歌、礼赞他们,给他们光彩与荣耀!而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当您遇到困难和挫折而心浮气躁时,不妨低头看看脚下,有多少“铺路石”在为你作支撑,这也许能让你沉静下来。因为,他们永远是那么朴实、沉稳;因为,他们身下就是坚实的大地。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网络中心 制作维护
地址:石家庄市和平西路598号 邮政编码:050051 备案号:冀ICP备0902021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