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任领导 人物风采 卓越成就 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人物风采
刘洪岭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

刘洪岭 男,中共党员,河南虞城人。1937 年 8 月出生,1960 年河北农业大学农学系毕业,毕业后一直在河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粮油作物研究所从事小麦育种工作。历任小麦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曾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北农学报》编委, 中国作物学会、河北省作物学会、河北省遗传学会理事。
      先后协助和主持 “ 冬小麦新品种选育 ”、“ 高产小麦新品种选育 ” 及 “ 高产、超高产小麦新品种选育 ” 等科技攻关课题。参与和主持选育出 “ 石家庄 34”、“ 石家庄 52”、“ 石家庄 54”、“ 向阳 1 号 ”、“ 向阳 2 号 ”、“ 向阳 3 号 ”、“ 向阳 4 号 ”、“ 冀麦 3 号 ”、“ 冀麦 15 号 ”、“ 冀麦 18 号 ”、“ 冀麦 20 号 ”、“ 冀麦 25 号 ”、“ 冀麦 30 号 ” 等 20 多个小麦新品种,对我省小麦生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参与培育的 “ 石家庄 54”,中早熟、抗寒、抗锈、抗倒伏、品质好、适应性广、丰产性强。1961~1964 年参加全国黄淮良种区域试验,比对照碧蚂 1 号增产26% 以上,成为河北省小麦主产区的当家品种,播种面积累计达 2000 多万亩,1978 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参与选育的 “ 小麦新品种冀麦 23 号 ”1978 年获河北省科技大会奖;协助主持培育的 “ 冬小麦新品种冀麦 3 号 ”,抗倒伏、适应性强、前期抗寒、中期抗锈病、后期抗干热风,是冀中南冬麦区主栽品种之一,1982 年获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参与培育的 “ 冬小麦新品种冀麦 20 号 ”,突出特点是晚播不晚熟,1985 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选育的 “ 冬小麦新品种冀麦 15 号 ”1986 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参与完成的 “ 冬小麦抗病抗倒抗旱高产稳产组合劳夫林 10/矮秆早 ”,把多抗性和丰产性综合在一起,1988 年获院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选育的 “ 高产、稳产、优质冬小麦新品种冀麦 5418(冀麦 30 号)”,具有早熟、抗寒、抗病、抗倒、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等优良特性。先后通过河南、河北、江苏、安徽以及国家品种审定,在黄淮麦区及新疆累计推广 9000 多万亩,被列为国家重点推广品种,1996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参与编写《中国小麦品种及其系谱》(1983 年农业出版社)、主持编写《河北省小麦品种选育及利用》(1993 年河北科技出版社)等多部著作。发表 “ 冬小麦杂种 F1 早熟性和 F2 株高分离特点的初步分析 (” 1977 年《遗传学报》4 卷 2 期)、“ 冬小麦杂种后代(F1、F2)粒重遗传的初步分析 (” 1980 年《作物学报》6 卷 2 期)、“ 冬小麦几个不同矮源后代株高分离特点的分析 (” 1984 年《河北农学报》3 期)等论文。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网络中心 制作维护
地址:石家庄市和平西路598号 邮政编码:050051 备案号:冀ICP备0902021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