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4/19 23:36:16
 
English     办公OA     邮箱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您的位置:科学研究 》科研成果 》信息
高产抗病广适国审棉花新品种冀棉169的选育及应用
【研究起止时间】1998-2010年
【主要完成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张寒霜、赵俊丽、王永强、李伟明、赵贵元、祁虹、刘建光、葛朝红、师树新、郭娴
【授奖时间及奖种与获奖等级】2015年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成果转让联系方人、联系电话】张寒霜 0311-87652080
【主要技术内容】

针对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河北棉花生产种植的品种存在的产量偏低、抗病性较差、病情指数偏高、铃重偏低、管理费工等问题,明确提出了“高产抗病易管理”的育种目标,通过育种方法创新,历经10年育成了高产抗病广适的棉花新品种冀棉169。该成果创新点如下:
      (1)冀棉169整齐度好,疯杈赘芽少,铃大,后期叶功能好,早熟不早衰,吐絮肥畅,抗枯萎病,耐黄萎病;铃重6.3g,枯萎病指数2.0(比对照低7.5),黄萎病指数21.0(比对照低17.2),纤维长度30.0mm、比强度30.1cN/tex、马克隆值5.0。在国家区试所有参试品种中平均籽棉产量第一、品种综合模糊评判第一、品种适应性第一。
      (2)首次运用激素测定辅助筛选赘芽生长势弱、适简化品种。利用课题组研究人员技术创新能力强的自身优势,开展赘芽生长机理研究,通过室内测定打顶前后赘芽顶部激素(IAA)含量,田间调查赘芽数量、长度,探明了打顶前后赘芽顶部激素含量的变化(ΔIAA)与赘芽长势呈正相关关系,将赘芽激素含量测定与形态学调查相结合作为目标性状选择方法,以打顶后≥1cm赘芽数少于3个、赘芽总长小于10cm、ΔIAA小于40ng.g-1为标准,精准选择出了赘芽生长势弱、赘芽总长仅2-3cm、可免摘除赘芽工序、省工易管理的优良品系。
      (3)率先采用基因型鉴定、聚类分析高代选系辅助纯化技术,加快育种进程。利用在亲本上具有多态性的引物,对高代选系群体进行基因型鉴定、聚类分析,根据聚类分析结果,结合鉴定铃重、赘芽大小、结铃性、感病轻重等农艺性状和抗病性,选择基因型和表现型一致的选系,从DNA水平提升选系纯度,相对于传统方法群体纯化速度提高了1.7 倍,时间从2-3代缩短为1代。
      (4)“轻重交替、高低结合”双向协同选择,实现了抗病性与产量的同步提高。轻重病地交替种植,增加选择压力,轻病地侧重选择丰产性,重病地侧重选择抗病性,结合病圃调查与室内接种同步鉴定,采用外部症状鉴定和剖杆鉴定方法,选择枯萎病指≤5.0,黄萎病指≤25.0的单株。在选择抗病性的同时,对低世代材料在高水肥、低密度条件下定向选择铃重,鉴定结铃性,以单铃重≥6.0g为入选标准;对高世代材料在高密度条件下定向选择结铃性,鉴定结铃分布,以株铃数≥16个为入选标准,实现铃重和结铃性的同步改良,最终实现抗病性与产量的同步提高。
      (5)配套农机具改造,适宜棉麦套作“可伸缩护苗挡板”获得国家专利;发表相关论文8篇。
      (6)冀棉169通过审定后,迅速覆盖了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天津、安徽等所有棉区。生产应用表明,冀棉169表现生长稳健,增产潜力大,赘芽少,铃大易采摘,省工省力,品质优良配套,综合性状好,适应性强,种植效益高,并实现了麦棉套模式的农机农艺有机结合。与全国首家上市的知名种业——合肥丰乐等开展合作,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步伐。
      经济社会效益显著。2012~2014年累计推广966.5万亩,其中河北省535.5万亩,新增社会总产值101929.02万元,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河北棉区乃至黄河流域棉区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石家庄市农科院等3家科研单位利用赘芽激素含量测定与形态学调查相结合作为目标性状选择方法、基因型鉴定技术选育出6个苗头品系和15个高代材料。中棉所等科研单位单位利用冀棉169种质,育成品种1个,培育优势杂交组合12个,优良品系7个。
      本成果结合配套栽培技术,应用前景广阔。
      本成果适用于黄河流域棉花种植区域。


关键词:        访问: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