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4/25 2:16:26
 
English     办公OA     邮箱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您的位置:科学研究 》科研成果 》信息
河北省山区板栗品种区划及早果丰产优质栽培技术体系研究应用
【研究起止时间】2001-2014年
【主要完成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王广鹏、孔德军、刘庆香、张树航、李颖、李文辉、陆凤勤、冯芳侠
【授奖时间及奖种与获奖等级】2015年河北省山区创业二等奖
【成果转让联系方人、联系电话】王广鹏 0335-2038232
【主要技术内容】

结果晚、产量低、质量差、郁闭早是影响板栗产业提质增效的顽疾,项目组历经十数年进行了板栗早果丰产优质栽培技术创新及应用,取得显著成效:
      (1)在中国板栗最适种植区(河北省)进行了良种生态适应性区划:首次以年降水量、气温、日照为指标,聚类法将河北板栗种植区划分为2大生态区3个亚类4个种植区,在此基础上以质量、产量为标准,关联度法制订了河北板栗品种区划表,为实现品种种植效益最大化提供了助力,成果列入《河北省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规划》,为河北板栗品种结构调整做出了突出贡献。
      (2)进行了高光效、节水生理指标育种:从100多份板栗种质中筛选出高光效、丰产特异种质2份进行了杂交育种,历时15年首次培育出高光效、水分利用率高型板栗新品种‘燕光’、‘南垂5号’。两品种于陡坡山地密植,其产量、Pn、WUE值均高于北方板栗主栽品种‘早丰’,且不出现势弱早衰现象,解决了常规品种于陡坡山地种植常现的‘早衰’问题。
      (3)研发出系统性‘板栗早果丰产优质栽培技术体系’1套,达国际先进水平:其中①创建了板栗‘幼树早果丰产’栽培技术,使嫁接后第2年结果株率100%、产量50-75kg/亩,根本上克服了板栗结果晚(常规技术下4-5年才正常结果)的弊端;②以产量、Pn和WUE值为指标,筛选三主枝开心形和二层小冠疏层形分别为缓坡平地、陡坡山地栗园提质增效最适树形;在此基础上创新了程序性短截1、2、3年生枝培养预备枝的技术,实现结果枝组轮替结果、有序更新,由此发明板栗大树‘轮替更新’修剪技术,解决了常规技术下树体外围结果、内膛光秃、郁闭早的技术难题,使栗园产量0.6kg/㎡、增产30%、稳产15-20年;③通过标准化板栗老树‘高接换头’和‘带帽高接’技术,使低劣老树更新后3年内恢复产量;④揭示了N:P2O5:K2O=1:0.6~0.9:0.4为丰产栗园最佳施肥比例,为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⑤明确了河北省板栗8大主栽品种的最佳授粉树配置组合,为栗园提质、增产奠定基础;⑥建立保水、促生根技术,实现板栗大苗高成活率、速丰栽培技术体系,获国家发明专利,实现了板栗大苗建园。
      (4)编制国标《板栗质量等级》GB/T 22346–2008,填补了中国板栗等级划分无国家标准空白。
      (5)经多年成果推广方法的探索、创新和实践,在板栗产业上构建起以“五个模式”为主要方式的早果丰产优质栽培技术体系的推广网络和途径,实现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
      取得国际先进水平鉴定成果1项;培育板栗新品种2个,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编制国家标准1项;发表论文16篇,其中ISTP收录2篇,CSCD源论文6篇;出版著作6部。
      建立万亩板栗精品示范园区4处,3个园区取得有机食品认证,园区内人均增收95.7元,在山区新农村建设中起到典型示范作用;十数年间累计培训栗农9.3万人次,技术普及到16市县,主产区技术覆盖率60%以上;2个新品种累计应用面积13万亩;自主研发新技术应用面积104万亩/年,占河北板栗栽培总面积31%,已成生产上应用率第一品牌技术,近3年新增产值4.5亿元、纯收益4.3亿元。
      本成果在河北省燕太山区板栗种植区应用,提质增效效果明显,应用前景广阔。
      本成果适用于北方板栗种植区域。


关键词:        访问: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