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5 12:49:05
   您的位置:科学研究 》科研成果 》信息
 
 
滨海泥质重盐碱地综合改良与植被构建技术
 
【研究起止时间】2009-2011年
【主要完成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孙昌禹 王文成 李可晔 郭艳超 吴新海
【授奖时间及奖种与获奖等级】2015年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成果转让联系方人、联系电话】刘善资 0315-8723258
【主要技术内容】

本项目针对我省滨海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实际需要,根据不同区域泥质重盐碱地土壤结构、盐分特点,在改良技术集成配套的基础上,克服滨海泥质重盐碱地渗水性差、洗盐效果差的技术难题,探索生态效益兼顾经济效益的“梯次推进”植被构建模式,建立滨海泥质重盐碱地(初始土壤全盐含量3.0%以上)植被构建示范样板,为建设河北沿海经济隆起带绿廊花海生态工程提供技术支撑,实现环境友好型绿化,打造宜居生态环境,促进我省沿海地区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该项目主要研究进展如下:
      (1)建立了滨海地区绿化美化植物资源库
      收集本地和国内其他地区耐盐植物种质资源280余种,建立了耐盐植物种质资源圃。筛选鉴定出适应滨海生态条件的植物资源64个。2010年, 耐盐植物资源圃被河北省科技厅命名为“河北省耐盐植物科普教育基地”。
      (2)构建了滨海泥质重盐碱地综合改良关键技术
      集成滨海堤堰型重盐碱地植被构建四维模式(土工模式、植被配置模式、施工调度模式、抑制返盐模式),构建了“滨海盐碱地原土直栽绿化技术体系”。采用该项技术体系,2年时间可在0-50cm土层全盐含量为1.97%-5.13%的滨海泥质重盐碱地上实现原土直栽绿化,土壤含盐量降低85%,植物栽植成活率90%,植被覆盖率达95%以上。
      (3)提出了重盐碱地“梯次推进”的植被构建模式
      本着“植物适应环境(土壤)”的原则,先栽植耐盐能力强的先锋植物,随着土壤盐分的下降,栽种耐盐能力一般、景观效果好的植物,逐步达到绿化美化要求。
      (4)授权发明专利1项;制定河北省、市地方标准3项;编写有关盐碱地改良及绿化技术著作2部;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5)成果推广情况:2012-2014年该技术成果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立核心示范区1个,示范种植耐盐植物60余种,面积20亩;在曹妃甸湿地、唐山湾国际旅游岛、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等滨海泥质重盐碱地地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到56.07万平方米,实施区植被覆盖率90%左右;成活率91.25%以上,与传统的“工程避盐加客土置换”绿化模式相比,该技术每平方米节约成本131.50元,累计节约成本7373.17万元,昔日不毛之地的盐碱荒滩,如今已成为曹妃甸的绿廊花海和生态绿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应用该技术成果极大降低了绿化成本,提高了绿化植物成活率和绿化效果,对于滨海重盐碱地区及相似地区绿化产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技术指导意义。
      (6)推广前景:当前国内外重盐碱地区植被构建主要采用人工换土、铺设隔离层和铺设地下盲管等工程避盐措施。工程防盐、避盐措施对高海拔、轻中度盐碱地区的绿化较为有效。而在低海拔、地下水位埋深小(2.0m以内)、盐碱重(土壤全盐含量在0.8%以上)的滨海地区,采用工程措施进行构建植被,返盐控制的有效期一般不超过三年,易出现“一年绿、二年黄、三年进灶堂”的现象。
      本项技术在土层(0~50cm)全盐含量1.97%~5.13%(平均3.41%)的滨海泥质海岸带原土直栽绿化,实现了“立竿见影”快速植被构建、递进升级、可持续绿化的效果,成活率90%以上,实现了重盐碱地绿化美化低成本、高效益,生态、景观、社会效益显著,应用前景广阔、
      本成果适用于滨海淤泥质重盐碱地及相似类型区。


 
 
版权所有: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
地址: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滨海大街道63号 邮编:063299 电话(传真):0315-871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