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任领导 人物风采 卓越成就 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人物风采
   韩泽林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韩泽林(1916~2011)男,河北永年人。1946 年国立西北农学院农学专业毕业,先后在北平农事试验场石家庄工作站、晋察冀边区农业试验场、华北农业试验场、河北省农业试验场、河北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1974 年到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曾任棉花研究所育种室主任,全国棉花专家顾问组成员,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1981 年套改为高级农艺师,是第二、四届省政协委员,第六届省人大常委、第七届省人大代表。1957 年获首届全国农业劳动模范,2007 年获河北省十大新闻人物。
      自 1958 年开展棉花远缘杂交研究,采用桥梁亲本、多父本、姊妹交、复交、组织培养、理化诱变、单倍体纯合、定向胁迫选择等方法,解决了远缘杂交后代 “ 疯狂 ” 分离的难题,实现了优质、抗病、丰产等主要性状的聚合,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资源材料 657 份。其中,高产亲本海陆 1-1,高产、抗病亲本 FR2-2,抗病、优质、丰产型材料海陆野 96-3 等 3 个极具利用价值的骨干种质系在育种上被广泛利用。据统计,截至 2004 年,利用这 3 个材料作亲本育成品种 48 个,有 5 个品种先后列入国家和河北省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9 个品种获省部级奖励。这些品种占河北省同期推广品种的 67.1%,不但推广到黄河流域,在长江流域和新疆内陆棉区也有一定面积。“ 优质棉花种质资源创制与利用 ”2005 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野生与特色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研究 ”2006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主持培育的 “ 石家庄 353”、“ 石短 5 号 ” 是河北省最早通过审定的棉花品种。“ 石家庄 353” 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平均比当时的主栽品种斯字棉 2B 增产10% 以上,1957 年开始推广。1958~1961 年,“ 石短 5 号 ” 参加黄河流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表现高产优质,由农业部定为全国棉花区域化良种,在生产上种植长达 22 年之久。之后培育的“ 冀邯2 号”、“ 冀邯3 号”、“ 冀邯5 号” 棉花品种也在棉花生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石短 5 号品种选育 ”、“ 冀邯 3 号品种选育 ”、“ 冀邯 5 号品种选育 ”1978 年分别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作为主研人参加完成的“ 棉花新品种冀棉10 号的选育”1988 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 世纪 70 年代初,主持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一方面筛选高优势组合,另一方面研究解决制种困难问题。首次提出选配组合的两个亲本的纤维长度相差不超过 1.5mm,其杂种二代的纤维品质不影响纺织工业用棉,肯定了杂种二代的利用价值。主持完成的 “ 棉花杂种优势利用 ”1979 年获省科技成果四等奖。1983 年组建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室,选配高优势杂交种,研究改进制种技术。参加育成了可以利用二代的棉花杂交种 “ 冀棉 18”,为河北省棉花杂交种二代利用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棉花杂交种冀棉 18 的选育及应用 ”1994 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6 年退休后仍然工作在科研、生产第一线。1991~1993 年,在我国率先明确提出建立中长绒棉生产基地,生产优质原棉,提高纺织企业产品档次,并继续利用远缘杂交方法创新种质资源。在长达 60 多年的棉花科研生涯中,创造了大量棉花育种材料,积累了丰富的棉花育种经验,培养了众多棉花科研骨干,为河北省乃至全国棉花育种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2009 年获首届 “ 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
      代表性论著:参编《中国棉花栽培学》第一版(1959 年上海科技出版社)。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网络中心 制作维护
地址:石家庄市和平西路598号 邮政编码:050051 备案号:冀ICP备09020210号-2